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创办于2018年,是民航系统举办的顶级规模的展览会,集中展示我国民航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丰硕创新成果。展览以服务于民航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打造民航科教创新成果的发布平台、创新技术实践应用的交流平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示范平台,展览也是全社会了解民航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第三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简称“科创展”)将于2025年5月26日-2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为了推广介绍各参展单位基本情况,展示企业形象和风采,中国民航报特别推出了“科创展巡礼”专栏,通过多元化宣传形式与立体化传播矩阵,全景呈现参展单位的创新突破与核心竞争力,带您感受民航科教领域的蓬勃生机与智慧力量。
先后斩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奖项超过200项、专利近400项,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超100项,产品技术普遍的应用于民航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监管等领域的海内外300多家用户。
高标准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全球空港标杆建设,为众多民航大型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系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服务。
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场弱电产品提供商及系统集成商、国内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行李自动处理系统集成商、国内领先的空管装备和技术服务提供商及系统集成商、国内最大的航空化学产品生产制造商。
拥有民航空管行业核心的技术探讨研究和支持机构、亚洲地区设施最完善的航空材料防火和航油航化评估检验测试的机构、民航唯一的通用航空机载设备检验测试和质量评估机构、航空物流安全与危险品运输技术探讨研究及检测检验认证服务机构、绿色民航运行减碳技术研究机构、国产民机航材研究机构、民航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上的支持机构。
2023年12月,以民航二所为依托的全国首个民航科学技术创新示范区正式投运,为交通强国注入创新活力,以磅礴之势开启中国民航的智慧未来。
民航科学技术创新示范区是民航局和四川省政府“省部共建”的典范,以民航二所为依托,对标欧美民航业顶配水平研发技术机构,积极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跨区域、跨行业创新网络站点平台,充分的发挥示范带动,创新集聚、产业引领作用,吸引行业内外参与建设。
主要建设16个民航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和1个民航科学技术创新示范验证中心,涵盖空管、适航、机场、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新兴技术应用等领域,搭建各类科研、测试、验证平台,承担民航行业的基础工程技术、关键研发技术及测试验证工作。
民航科学技术创新示范区建成后,将具备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优势,能够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产业集群和民航科技产业生态圈。解决产业布局分散、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全力发展空中交通管理、航空物流、机场运行与控制、航空材料、航空化学以及通用航空等高技术和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未来十年示范区相关高科技产业产值规模将超千亿。
无人机智能交通技术中心具备空管运行全流程协同规划和评估验证能力,通过高精度快速仿真技术广泛开展航路、终端区空域规划、仿真验证和性能评估业务,以及机场/机坪管制运行规划、运行效能评估、安全评估相关技术上的支持,承担民航局远程塔台专家组办公室任务,为全国远程塔台试点提供验证评估服务。
由民航空管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制,是吸波材料在民航领域内全球首个低频轻薄化的应用,能够有效减缓机场大型建筑物对通信导航信号的影响,对干扰电磁波的吸收率达到99%,可实现大型建筑物的“隐身”,为民航电磁环境安全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基于跑道状态灯的防跑道侵入系统能够融合场面监视数据获取场面态势,结合运行规则自动决策控制,以灯光状态变化直接提示飞行员、车辆驾驶员跑道运作时的状态,增强机组人员和车辆驾驶员的情景意识,降低跑道侵入概率,已应用于上海虹桥机场、新疆和田机场,并在贡嘎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开展工程建设。
基于视频的防跑道侵入系统相比于传统雷达和ADS-B技术,光学系统可以通过AI图像识别方式提供机场关键区域内航空器、车辆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定位信息,为塔台管制员提供精确跑道入口运作时的状态和越线预警和告警提示,已应用于青海空管分局、宁夏空管分局。
机场鸟情监视与智能防范系统不仅实现了探测、识别、驱赶一体化、无人化作业,还在探测模块、驱鸟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实现了突破创新。
探测模块率先采用雷达与光学协同的技术体制,能感知大范围的鸟类活动,并对关键区域的鸟类活动进行精细识别,准确掌握鸟类在机场及附近区域的活动情况。
驱鸟模块创新研制了高空驱鸟炮,能有效驱赶百米高空的鸟类活动。智能控制模块通过大量鸟类活动数据学习了鸟类活动规律和对驱鸟手段的应激反应,能实时智能检测高风险鸟类活动,按照驱鸟策略控制驱鸟设备精准作业,提升驱赶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系统在重庆江北机场实现首台套应用。
六维撬装式加注系统是集液体存储、智能配比、多重监测、定量加注、视频监控为一体的地面可移动加注站。基本性能与传统加注站一致,具有应用方式灵活、安装工期短、空间占用少等特点,还可通过多组设备做扩能。
由危险品运输技术中心研制,可为锂电池及含锂电池的电子设备提供较为可靠的运输安全防护,采用阻燃、隔热、降温、灭火和防爆多项技术将锂电池起火风险彻底防控在箱体内,箱内锂电池热失控箱体不会过热,防护周围货物安全。防护箱尺寸规格可定制,可一人一叉车操作,已在多家航司应用。
由通用航空研究所研制,包括直升机消防吊桶、救援吊篮、医疗构型和救生担架等,产品安全性符合民航规章要求,其中直升机消防吊桶在Mi-171、Ka-32、AS-350等多个机型上获补充型号合格证,满足森林航空消防、航空医疗救护及人员物资运输需求。
由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通过采集空管运行数据,搭建大数据中台;通过数据挖掘,对空管单位运行质量进行监控,评估空管运行安全风险和运行效能情况,并提供辅助建议,可有效增强空管运行安全态势感知能力、战略战术协调能力、运行相关方高效协同联动能力,提升空管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与福建空管分局联合对系统开展了长期的示范验证。
由民航成都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依托于民航运行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以机场端业务需求为导向,对机场保障计划数据来进行清洗、治理、存储、过滤和转发,向机场精准推送本场进、离港航班的机场保障计划数据,并为局方和航司用户更好的提供机场保障计划数据质量校验、明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已经有41家航司、58家机场/集团旗下机场签署了服务协议。
由民航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机位分配算法,实现航班停机位资源全时段全自动调配,能够在数十秒内完成逾千个航班停机位资源的全局最优分配,并实时智能决策和自动调整。机位自动分配成功率达100%,显隐性冲突率降低至0%,靠桥率提升3%以上。已在广州白云、成都天府、杭州萧山等多个大型枢纽机场应用,“白云算法”“天府智慧资源管家”成为明星技术。
由民航成都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对机场的全业务要素进行映射,呈现具备“真实感”的虚拟机场,通过业务可视以及仿真引擎对业务流程的预演先知,实现交互闭环。已在重庆江北机场、西安咸阳机场、太原武宿机场应用。
由无人机智能交通技术中心研制,以某省低空无人机管理与服务平台为例,支持空管机构进行低空空域划设与审批、飞行活动申请与审批、飞行动态监视等监管功能;支持域内无人机高效融合运行,可与UOM以及公安、应急管理等相关政府部门数据相互连通,协同无人机飞行用户、飞行活动、飞行环境及相关设施设备的数据信息,全方位智能化监视、管理、服务、预警和处置,有效维护航空安全和公共安全。已上线平台成为全国属地化无人机服务平台建设范例。
移动式道面外来物(FOD)检测系统,集成了无人化底盘、高清光学阵列相机、高性能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系统、远程控制界面等模块,具有低成本、高精度、调度灵活、无人化运行的特点,可有效检出2厘米以上外来物,定位精度可达1米。系统运行时,工作人员可在远程可视化界面端对检测系统来进行控制(路径设定、停靠站点、下达检测命令等),系统检测到FOD时,自动上报FOD信息到可视化界面端,并进行实时显示,人工点击FOD上报信息进行确认。
由民航成都物流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利用工业机械臂、视觉识别、AI算法等技术自动完成托运行李的识别和抓取,能够准确的通过行李大小自动完成行李在拖车上的码放,且能自动识别硬包、软包及纸箱类行李,实现行李装车自动化,有助于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行李破损率、减少劳动用工等。
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究中心以咨询、技术和认证为重心贯通SAF全产业链,协助民航局制定和实施SAF有关政策,牵头或参与起草了多项航空燃料产品、试验验证、质量控制和可持续性认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正在牵头建设国内首个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航空燃料可持续认证体系(CSCS),拥有国内最齐全的SAF行业信息数据库,以及完善的航油全流程验证能力。